额勒森
2008年5月25日
2008年1月底到3月初笔者在内蒙中东部地区进行了社会调查。2008年2月7日是农历春节,为了完成到通辽、赤峰等地的调查工作 ,还没来得及过完年就匆匆踏上了从呼和浩特开往通辽的列车。列车内没有暖气没有热水,温度只有零上三度,餐车也不提供服务。车厢内又冷又脏,旅客们冻得只跺脚。一二月份内蒙平均温度是摄氏零下10-20度,夜间可达到零下30多 度。在这么寒冷的天气车厢内为什么没有暖气,我带着疑惑和不解向列车员询问,列车员也无奈的向我解释到,由于南方的雪灾,从内蒙调走八列火车,连这趟线的 唯一一列好一点的火车都被调走,内铁局只能拿出早已被淘汰的破旧不堪的列车投入运营。除此以外我还从电视上了解到内蒙大型煤矿每天往南方运送30吨媒来支援那里的雪灾。
赤峰市原来的名字是昭乌达盟,1983年在“撤盟建市”的政策下改成现在的赤峰市。全市有七个旗,两个县,人口有461万其中蒙古族将近有80万。 该市已经把嘎查级蒙古族小学和苏木级初级蒙古族中学全部撤销,现在每个苏木只有一个蒙古族小学,一个旗只有一个初级蒙古族中学和蒙古族高级中学。这种合并 和撤销蒙古族小学和中学的做法已经在全区范围内完成。所以在今天的内蒙古让蒙古族要小孩完成义务教育已经成了家长沉重的负担,虽然政府大力宣传“两免一 补”(即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但在内蒙古这种政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方圆几十里地甚至几百里地只有一个小学和一个中学, 家长只能陪小孩到苏木或者旗所在地完成他们义务阶段的学业。
为了具体了解牧民实际情况笔者分别采访了几家牧民家庭,第一个接受采访的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额吉。老额吉说:“时代真是不一样了,为了让家里的一个小孩念书不知有多困难。我在苏木租了一间60元 的小房子,跟孙子一起住。房子的条件级差,冬天冬的受不了,夏天又热,由于我不识字,没有办法辅导我孙子,只能保障他的一日三餐。他父母不管多忙一到星期 六都会把我们两个接到家里,星期天又送回来。由于在阴冷潮湿的房子里住了几年,我腰腿痛的老毛病又加重了。今年我再也不能陪孙子住在这里了。孙子要是能在 校舍找到床位就让他念书,要是找不到只能让他退学”。第二个接受采访的是一个有四岁小孩的蒙古族年轻牧民。他说:“现在维持基本生活已经变得很困难,放牧 吧,没有草场,种地吧,没有田地。旗政府并没有出台改善牧民生活的具体措施,我们已经快到了解决不了一日三餐的地步了。眼看快要到孩子上学的年龄了,但是 没有钱供他上学,也没有人陪他上学,哎,困难啊!“第三个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壮年男子,他说:“我的生活一年不如一年,我有三个孩子,其中只有一个念完了初 中,两个勉强念完了小学。草场不让放牧了,国家收走后变成了保护区。因此家里已经没有牲口。想种地但我们这里不适合种地,再说祖祖辈辈靠放牧为生的牧民又 不会种地。很难啊!”以上就是守护在自己祖先土地上的三代牧民的真实生存状态。牧民已经没有牲畜、没有田地、沦为难民,只能靠买苦力维持生计。
自从内蒙施行了草场承包制,政府承诺30年 不变,但是合同期限内草场却变成了禁牧区,牧民只能得到一点草场补助。有的地方把牧民以前建好的房屋强行拆掉后,兴建了所谓的“移民新村”这种标准化的两 间小建筑物,冬不避凉,夏不避暑。今天内蒙的牧民成批被强行搬到“移民新村”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牧民地地道道成了自己土地上的移民。但是那些开垦草原后 种地的汉族农民却幸运的多,政府却从未说要恢复被汉人开垦的草原,他们依旧种地,这种政策并没有“照顾”他们。牧民为了让小孩上学和看病反过来向那些汉族 农民借高利贷。
我在赤峰市叫××的纯牧业嘎查(由于怕牵连到有关当事人只好以符号代替)进行调研,这个嘎查一共有89户,比较富裕的占10%,其中嘎查长、嘎查书记和原嘎查长、嘎查书记占多数比例。温饱户占50%。靠贷款或者高利贷维持生计的占40%,其中向汉族农民借高利贷的占了一半以上。没有牲畜、吃不饱饭的牧民一家三代挤在20来平米的土房里勉强度日。因此我不禁 要问内蒙古卫视上每天宣传的蒙古族牧民在党的富民政策下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已经达到小康水平的报道里的牧民到底是指的是哪里的牧民?
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上称内蒙古在2007年已经完成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事实上通过调查了解到蒙古族义务教育并不是宣传中所称的九年而是八年。到今年为止小学依旧是5年,初中还是3年,共八年。但是不明白政府为什么宣传成九年?那么这八年的义务教育也像宣传的那样普及了吗?笔者同样在××嘎查中了解到,该嘎查供89户,20岁以下辍学的供有21名,占总人口的6%,这21名学龄儿童主要是因家庭生活困难辍学的。总人口仅有359的嘎查就有21名辍学生,可见有着400多 万人口的内蒙蒙古族已经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宣传的水分有多大。中国政府明明施行的是八年义务教育却大力宣传实现了九年义务,后又以改善办学条件为名, 撤销和合并了嘎查和苏木的蒙古族小学和中学,这相当于给民族教育釜底抽薪。同时多年施行了“蒙古族学生在汉授学校毕业后考大学或者考研究生可加10分”的“优惠”政策。在汉族人口占大多比例的内蒙古蒙语授课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因此内蒙古60%的蒙古族小孩进入了汉小上学,这种局面使民族教育举步为艰,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根据官方统计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蒙古族小学语文课本从1992年68600册下降到2006年的22500册。15年下降了2/3。那么真的是因为“人口减少“而导致了这种局面吗?但是根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时的统计内蒙古蒙古族人口有248万,1990年337万,2000时已达到402万。所以只能得出蒙古族小孩上汉校的比例在逐年上升的结论。
另外政府相继出台的变相鼓的政策促使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抛开了母语教育。如:内地高校招收成绩优异的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后让他们在预科班学习一年,其实就是在加强汉语教育。汉族学生四年念完的大学,蒙古族学生需要多交一年的学费通过5年 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些学生在汉人中间接受异族文化并与其共同生活已经基本放弃本民族的特性和远离了本民族文化。成为了名义上的蒙族,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地地 道道的汉人。这种学习使年轻一代加快了被同化的步伐。这群从内地汉语大学毕业的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好工作所以许多蒙古族高中毕业生以次为目标加倍努力。
如今在内蒙古虽然一再宣传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事实上蒙古族学校除了“蒙语文”以外其他全部课程的课本都是汉语授课课本的100% 的翻译版,换句话说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课本全部翻译了汉文课本,甚至高考题都是直接翻译了汉文题。这就是所谓的民族教育体系吗?这种似是而非的教 育,把民族教育推上了灭顶的边缘。一个民族的基础教育对传承其民族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今天的内蒙古通过翻译汉语来实现“民族”教育,再加上“怎样爱 中华民族”“爱党”等内容的政治强化教育,蒙古族后代基本上脱离了民族文化的熏陶。一个人只有了解和学习民族文化才发展本民族文化才会为之努力,但脱离民 族文化10多年之久的孩子们已经没有民族文化意识。现在的蒙古族小孩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住到学校的集体宿舍,因此连从父辈们那里学到的那一点点机会也丧失掉了。
内 蒙古的蒙古小孩在这种边缘化的教育浪费了家里的金钱(房租占了大部分费用再加上陪读的和父母亲牵肠挂肚来回看子女的费用已经占去收入的一大半)同时离开父 母和亲人的小孩在孤独、贫困、恐惧和思念中度过本应快乐中度过的岁月,勉强接受完义务教育后再回到贫穷的,已经不再放牧的牧区。
近年来内蒙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占全部土地的60%, 但是在内蒙居住的汉族农民并未停止开垦。荒漠化、贫困化、生态被污染和民族被同化的多重灾难是今天内蒙古最典型特征,为了让孩子读书或者被强行安置在城镇 里的蒙古牧民在镇里承租汉人简陋的土坯房,靠着低廉劳动力挣着勉强糊口的工资。年轻人靠给当官的或者给有钱人卖唱伴舞为生。勉强上的起大学的蒙古学生毕业 后靠关系或者贿赂当地官员在行政或者学校等单位靠200-300元的合同工资为生,没有这门路的只能在饭店打杂或者端盘子贴补家用。再加上通货膨胀的因素,生活状况可想而知有多艰难。严酷的现实不得不为内蒙古蒙古族的未来担忧。
这就是我在内蒙古部分地区了解到的真实情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