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方新闻网
□本报记者 月英 文/图
4月8日,本报记者见到杭锦旗马业协会会长德力格尔时,他正准备第二天去看望协会的名誉会长拉苏荣。
该协会3月 26日成立,由杭锦旗民委和农牧业局牵头,成员有企业家、牧民以及上述两个单位相关负责人60多人。目的是让马业走产业化,传承蒙古民族马文化,拯救数量 日益减少的蒙古马。
“再这样下去,20年后这里再也见不到马了”
4月9日,在杭锦旗民委同志的陪 同下,本报记者驱车到了现有马数量最多的伊和乌素苏木。目前,杭锦旗仅有的两个马种改良户就坐落在这里。
从杭锦旗政府所在地到伊和乌素 苏木86公里,一路上本报记者见到了3个马群,一波12匹,第二波两匹,第三波大概有七八匹的样子。
杭锦旗民委的随行人员说,这些马都 在各自的草场里,不会再出现二三十年前杭锦旗的马跑到鄂托克旗的情况。有限的牧场,有限的牧草,牧民不可能再像原来那样想养多少就养多少。
据本报记者了解,上世纪九十年代,牧区开始划分牧场,马的特性使得它不能像牛和羊一样被圈养,这导致了牧民们不能大批养马,“那个时候很多牧民都含泪把 马卖给了包头的马贩子。”杭锦旗民委秘书那音德力格尔说,“从那以后,只有一些对马有爱好的牧民留几匹养下来,每年把一些老一点,性情比较温和的马再卖给 旅游景点。”
“现在杭锦旗的马业还没有形成一个产业,成立协会后,通过这个社会团体把蒙古民族的马文化传承下去,也把马的经济价值挖掘 出来。”杭锦旗马业协会会长德力格尔说。
据统计,杭锦旗1958年马匹存栏有3万多匹,1981年锐减到12810匹,并且以每年 431匹的速度递减,到了今年拥有13万人口的杭锦旗马匹数量才762匹。
700多匹马,如果倒退几十年这是一笔财富,而现在这些马匹 已基本上没有多大的用途;既没有发展经济的用途,又不符合专业体育用马的标准,而做为休闲娱乐用马,鄂尔多斯周围的旅游景点也容纳不了这么多。“如果继续 以这个速度下降的话,不到20年这里就见不到马了。”那音德力格尔既惋惜又无奈。
德力格尔告诉本报记者,现在一切工作都刚开始,他们计 划在库布齐沙漠建一个赛马场,举办一些大型比赛,同时也能够招商引资。
同样是牧民爱养殖的牲口,羊和牛因为其经济价值高而一直在草原上 繁衍生息,但是马没有羊幸运,原来马所具备的那些作为人们生产、生活、交通、战争工具的用途,随着社会的发展都已被机器所取代。“让马业也走产业化的路 子。”多年以来,却被人们一直忽略了。
“杭锦旗具有深厚的底蕴和优越的基础条件,发展以马文化为依托,综合开发马产业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这需要有个管理机构。”德力格尔说,“这就是成立协会的目的。”
杭锦旗筹划成立马业协会是从2009年开始的。2009年8月21 日,内蒙古马业协会成立,紧接着9月18日,在鄂托克前旗举办内蒙古马业高峰论坛。参加完这个会议的杭锦旗民委的代表,马上向上级部门写报告,报告批下来 后筹备工作就很快开始了。
首先,到各苏木摸底,走访养马的牧民,统计马匹数量,很多牧民听说成立协会,自愿加入,他们希望通过协会,走 出养马的困境。
牧民们最朴素的一个愿望就是有了协会以后能够多养一些马,能够找到有效的出路。本报记者在伊和乌素苏木锡日摩仁嘎查采访 时,一位牧民告诉记者,听说成立协会的事儿,一些牧民有了信心,打算重新开始养马。
两个原因成为鄂尔多斯马产业发展瓶颈
蒙古民族被称为“马背民族”,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农耕文化社会,马给人类作出的贡献无可估量。牧民们无法坐等马从人们生活中 自动消失。他们一直在给马找出路,给马找经济的路子,所以自发地组织了一些娱乐活动或者跟马有关的商业活动。
“总之,只要能把马的经济 作用提升上来,它才不会绝迹。”被采访的一位牧民说。
在锡日摩仁嘎查就有那么十几户牧民,他们一到4月份就开始每户开一次那达慕,半个 月轮一次,谁家主持开,谁家拿些奖品,逐渐成为了这个地区特有的娱乐活动。而这些活动都是为了马。
“其实,人们也知道马有很大的经济潜 力,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马都在牧民手里,比较分散,这就需要马业协会来把这些零散的马集中到一起,慢慢形成规模。”德力格尔说。
杭 锦旗民族事务局副局长贡达来是在牧区长大的,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家乡的马很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数量不得不减少。这是牧民们极不情愿看到的,但 又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他认为,近几年草场划分是导致马数量下降的一个因素,但是马的经济价值一直没有被挖掘出来是其更主要的原因。
据了解,目前不要说杭锦旗,甚至连鄂尔多斯市都没有一个马业俱乐部或赛马场,这导致鄂尔多斯的马产业发展空白。虽然,近几年,各个旗县又重新重视起马文 化,但对于拯救马产业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
本报记者采访了解到,事实上鄂尔多斯马产业出现困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于鄂尔多斯本土马,腿短、个子矮,参加比赛或者参加那达慕活动,总是让外地马夺冠,导致养赛马的人渐渐少了,不让外地马来本土比赛的现象也时有 发生。另外,这里懂马、养马人的新老交替出现断层也成了一个问题。”现在仍然坚持养着40多匹马的牧民喜喜说。
在去年成立的内蒙古马业 协会第一次会议上,自治区政府秘书长、内蒙古自治区马业协会理事长乌兰巴特尔在报告中着重强调了人才培养对马业发展的重要性。目前,自治区已经建立了竞技 马新品系培育基地、蒙古马保种基地,也在着手建立纯血马发育基地。这不仅给旗县的马业协会提供直接的参考作用,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内蒙古马业协会的成立促进了内蒙古各地马业发展的脚步,目前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均已成立马业协会,都在探索转向以体育娱乐为主的现 代马业,并得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路子。
那些和马有关的人们
——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不管怎么样,一 定要找回即将丢失的蒙古马
色登道尔吉老人
本想采访杭锦旗马业现状,没想到有了一些意外的收获。在杭锦旗有一部分人很执着地盼望、探索着马产业的发展,他们当中有年轻人、也有 一辈子没有离开马背的老年人。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找回即将丢失的蒙古马。
色登道尔吉,75岁, 伊和乌素苏木浩绕柴达木嘎查牧民,从13岁开始放马,一直到今天依然没有离开马。
色登道尔吉从13岁开始放马,那是上世纪50年代的时 候,他们一个嘎查就有几百匹马,马相当于嘎查的固定资产,每年最多只卖二十来匹。
那时,马群跟着季节走,不断的寻找水草丰美的地方,一 走就几个月,也不会丢失。等走了几个月以后牧马人就出去找,也没有边界,一路打听同样找马群的牧马人。那时,杭锦旗的马走到鄂托克旗,鄂托克旗的马群走到 杭锦旗的现象经常发生。
色登道尔吉放马后四五年,公社就派他出去找马,一找就找了两年。后来,他又接着当了牧马人。
包产到户以后色登道尔吉分到了几匹马,没过两年就增加到二十多匹。这个时候人到中年的色登道尔吉依然放马为生,他跟记者讲,自己一辈子就跟马打交道,没有 离开过马,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只好每年减少马的数量,到今年身边只剩下了两匹马。
虽然,已经75岁,色登道尔吉偶 尔还会骑骑马,因为常年骑马积劳成疾,落下了一骑马就后背疼的毛病。
儿女上班以后老人也没有跟着去享福,而是留在家里看着仅有的两匹 马。如今,他被草原上的人们称为“活字典”,凡是有关马的问题都来向他咨询。方圆几里地他是年龄最长的,放马时间最长的人。
那音德力格尔,35岁,正在筹划建锡尼镇酸马奶场,探索酸马奶开发。
前几年,在旗里上了几年班的那音德力格尔把父母接到了旗里,家里 养的马卖了大部分,牧场也租出去了。他卖最后3匹马的时候马贩子开出了一匹1500元的价格。“一匹马连一头牛犊的价钱都不如,怎么忍心卖出去?”,最后 3匹马留在了那音德力格尔的院子里。
有一天,几个人聊天的时候,聊到了酸马奶。那音德力格尔灵机一动,对呀,何不尝试去做酸马奶呢?
有了这个想法以后,那音德力格尔在原来两匹母马的基础上,又租了一匹母马,专门制作酸马奶。卖了一段时间,效果不太好。
他正在犹豫是 否继续坚持下去时,一个朋友说帮他推销酸马奶,这一下提醒了那音德力格尔,“应该向外推广酸马奶”。就这样,人们一传十,十传百,逐渐知道的人多了,买的 人也多了。从一天卖几斤到后来的供不应求。
到了2007年年底,那音德力格尔的酸马奶场基本上运转开了。他租了一块牧场,到鄂托克旗买 了10匹将要生驹的母马,现在他养的马的数量已经增加到20多匹。
2009年9月份,那音德力格尔花一个星期时间,走遍了乌兰察布市四 子王旗和锡林郭勒盟各个旗,走访制作酸马奶的厂子和牧民家。
经过几年的努力,那音德力格尔已经打开了马奶市场,主要销售到东胜区、乌海 市、呼和浩特市、伊金霍洛旗和锡尼镇地区,基本形成较为规范的生产和销售网络。并且与鄂尔多斯蒙医研究所、杭锦旗蒙医院、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区、伊和乌素温 泉度假村签定了供奶协议。
最近,他还在不断地走访牧民,了解牧民的发展意向,以及母马的数量,他想把酸马奶从加工作坊形式扩大到建立酸 马奶场。
朗道尔吉,伊和乌素苏木锡日摩仁嘎查牧民,提倡改良本土马。
朗道尔吉家墙上挂着一幅放大 的马的图片,那是一匹额头上有半个月亮型白毛的红色马,那是他第一匹改良马的图片。
在部队工作、生活几十年后,朗道尔吉毅然转业回到了 家乡。他的观点是“只要来到草原上的马都是蒙古马,鄂尔多斯马,腿短、个子矮的特点必须得到改良”。
2006年,在朗道尔吉的争取下, 政府给了几万元的资金支持,朗道尔吉一直想引进英国纯血马,这是目前世界上短距离赛马跑得最快的马种。
如果直接从英国引进,需要花 100多万元,所以不太现实。于是,他拿着政府给的钱到锡林郭勒盟马场花3.5万元买了一匹有英国马血统的马。后又用自己的工资钱买了一匹新疆伊犁血统的 马。然后以一匹马200元的价格雇人给马培训。
这些年,朗道尔吉的改良马,数量已经增长到14匹,但朗道尔吉却成了孤身一人。老婆因为 不希望他一辈子在没有经济效益的马身上花费时间,劝阻无果的情况下,去乌海自己开了一家奶食店。
一直关注新闻的朗道尔吉见到记者时说: “本来想再引进吉尔吉斯斯坦的马,可最近那里发生骚乱,暂时还不能买了。”他说,他希望有一天他改良马种的想法能够被接纳。
班泽尔斯迪整理出版了鄂尔多斯古籍文献丛书之——《蒙古马》
与前3位不同,今年73岁的班泽尔斯迪,原本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他是原杭 锦旗民二中的校长。
在牧马人家长大的班泽尔斯迪从五六岁就开始训小马驹,十几岁开始跟马交道,对蒙古马有深厚的感情。
后来,当了老师以后,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多年,但依然没有放弃对马的关注。曾多次在苏木里的各种那达慕大会上当裁判,或者是自己组织一些活动。
那时候马群多,牧马人也多,在跟牧马人的交流中班泽尔斯迪积累了很多有关马的知识。退休以后开始专门研究马文化,后来居住到旗政府所在地锡尼镇,还经常 跟那些过去放过马的人互相探讨。
他用几年时间走遍鄂尔多斯的各个旗县搜集资料,整理创作出了一本书名叫《蒙古马》的书,比较全面地介绍 了蒙古马的性情、名称、种类等等。后附的60多张马的图片是他请摄影师或者让儿子们拍摄的,目前,此书已被纳入到2009鄂尔多斯古籍文献丛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