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6日星期三

对“关于改善阿盟生态环境有关问题的建议”(阿黄[2006]19号)的看法

刘书润 2006年12月20日




此“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由阿拉善盟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阿拉善生态研究会2006年10月10日上报盟委、行署,抄送阿盟人大、阿盟政协、自治区黄河会(生态研究会)、布小林书记、陶健盟长、杨继业副书记(研究会名誉会长)。

我就“建议”中的几个问题提出初步意见,供参考。

一、 阿拉善地区生态定位


“建议”指出:“阿盟的特殊性在于其恶劣的生态环境上,这是阿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制约因素”。


这种提法显然与民众的眼光和实际情况有很大区别。请听听这些地名:阿拉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巴音浩特。当地牧民对家乡的环境从不用‘恶劣’一词,最多用的是赛汉(美好)、白音(富裕)。已被破坏的草场也不用‘退化’,而是‘过累的草场’、‘受虐待的草场’。还有歌曲‘神圣的巴丹吉林’、‘辽阔富饶的阿拉善’、‘土尔扈特家乡’等。


阿拉善位于内蒙古西部,是亚非荒漠区最东部,最丰富、最有特点的地区,西鄂尔多斯-东阿拉善是一块古老陆地。亚洲干旱区第三纪遗植物避难所,对于亚洲干旱区植物区系和生态系统的形成起关键作用。贺兰山是我国少有的南北向山脉。我国北方生物种类最丰富、特性最强的山地之一。主峰为内蒙古第一高峰,是沟通华北、我国西北、青藏高原的桥梁,是生物区系、文化交流的通道和跳板,其垂直分布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生态效益、文化内含意义重大。西鄂尔多斯-东阿拉善是我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多变中心之一,我国生物多样性、特有性最北部的中心。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中,位于北半球的只有中国,可见西鄂尔多斯-东阿拉善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中的重要地位。内蒙古对全球生物多样性贡献最大的地区,西鄂尔多斯-东阿拉善无疑排在第一位。


沙漠和荒漠并非荒凉,阿拉善是古人类发源地之一,匈奴、鲜卑、突厥、党项、汉族、蒙古族等,都曾在阿拉善舞台上有过精彩演出。是亚洲双峰驼的主要产区。干旱区山地、荒漠、沙漠、盐湖盆、河流等生态系统都比较发达。干旱、富饶、丰富和特有,阿拉善是块宝地。而沙漠是干旱区的地下水库、文化的摇篮,正如歌曲中所唱的是:干渴中的清泉、金色的摇篮。我们为有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巴丹吉林沙漠而自豪。我们的祖先把长生天的名字献给沙漠,这就是‘腾格里’沙漠。为了这片土地,先辈们不知付出了多少血汗。我实在难以理解:“建议”的作者对自己家乡为什么如此反感。

二、 对阿盟环境质量的总体评价


“建议”中说:“全盟沙化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三大沙漠又趋连成一片之势”。
“阿拉善沙漠成为沙尘暴的重要源头之一”。“建议”中强调对全盟生态环境有一个
“客观、科学、实事求是的评价,才能保持清醒,作出正确决策,更加有效地实施《转移发展》战略”。
全盟沙化面积占总土地面积80%以上,缺乏确实的科学依据,沙化与自然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不能混为一谈。荒漠化与地带性的荒漠植被也有本质区别。自然生成的沙漠比地带性的荒漠反而有不少优势,沙漠里面有很多绿洲,适合放牧骆驼和本地羊,而不适于农耕。对沙漠的偏见反映了小农意识。当然现有的沙漠也不需要人为扩大面积。地带性的荒漠植被是捍卫阿盟自然环境的主角,是大自然经过千万年演化,最后的也是最佳选择,是不可替代的,与荒漠化的土地根本不同。阿拉善近些年来有土地荒漠化的发生,但不象“建议”上和某些媒体说得那样严重。阿盟从整体讲上并不过牧。按禁牧前200万头只牲畜,除去三分之一舍饲的,合每个羊单位200亩草场,按5万牧民,每人合5千多亩草场,若按目前的3万,每人8千多亩,不大可能形成过牧,过牧的草场主要在阿左旗东部,那里有不少外来人。在一般情况下,有少部分退化草场也不足为怪,甚至是必要的,不可能都整齐一致。“三大沙漠又趋连成一片”,我们且不讨论三大沙漠有无自然勾通,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提供的权威资料,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沙漠总体上变化不大,不象很多媒体讲的。全国沙漠和沙地总面积808860平方公里,扩大面积12840平方公里,缩小面积422平方公里,活化面积24460平方公里,逆转面积42280平方公里,扩大了12418平方公里,但向固定方向发展了17828平方公里,而大部分729280平方公里无明显变化。巴丹吉林和乌兰布和沙漠扩大和缩小面积都为零。腾格里沙漠扩大面积47平方公里,缩小面积1平方公里,而逆转面积1570平方公里,大大高于活化面积的600平方公里。“建议”中提到的好转例子科尔沁沙地恰恰相反,扩,大了7252平方公里。因此说阿盟的沙漠和荒漠总体上变化不大,远不如锡林郭勒中西部。而阿盟变化最显著的是近期人为造成的,如上游截流引起黑河湿地消失,现在又为保居延海,把古老的黑河彻底改造成了人工水渠。再就是阿左旗东部的过牧和盲目发展的绿洲开发区。


沙尘暴的源头并不在阿拉善的几大沙漠。沙漠的沙子颗粒粗,吹不到天上。荒漠戈壁地硬、质粗,细土早就被刮完了,确实的沙尘源区主要是被破坏的黑河湿地,还有干湖盆、东部过牧和农业开发区。与放骆驼没多大关系。我怀疑“建议”的作者背离了自己强调的“客观、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 对待传统的态度
“建议”中说:“解放思想,破除传统、陈旧观念的束缚,树立全新的生态理念。。。。。。采取与众不同的特殊对策和行之有效的措施。。。 。。。构建全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此推进现代化、工业化的进程”。“它(指传统畜牧业)对大自然的巨大破坏及其后果是难以估计的。草原畜牧业原本就属于原始、落后、靠天养畜的脆弱的经济。。。。。。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落后的发展模式。。。。。。阿盟经济发展的最大包袱,并不是沙漠、戈壁,而是散落在2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20万人口和200万头只牲畜”。“破除‘守土有责’‘放牧为主’的传统守旧观念”。。。


总之,“建议”的作者除了对阿拉善的大地老天爷狠之入骨外,对祖宗的传统、人民和牲畜也充满仇恨。我真不知道作者为什么憎恨家乡的一切,对阿拉善敌对到这种程度,要是我们祖先的传统真的象作者们说的那样,或者一部分那样,阿拉善早就不存在了,哪还能养育20万人民和200万头只牲畜、以及万千生物、还有那些吃饱了狠祖宗、骂娘的少数人;哪还能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英雄的史诗、丰富的经验、与大自然和谐的理念。原始落后的草原畜牧业,不正是世界最大帝国的支柱吗?不正是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游牧文化的载体吗?阿拉善环境退化只是近些年之事,正是背离了传统文化的后果。作者把20万人和200万头牲畜当成最大的包袱,我真不相信此种言论出自二十一世纪,我佩服“建议”的作者真实、大胆地暴露。在阿盟20万人口中,15万在左旗,一半以上集中在城镇。在比英国本土还大的广大土地上生活的人口中,只有3-5万牧民,就是这点牧民,成了最大的包袱了吗?还要彻底迁走吗?这样的言论符合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吗?符合起码的人道吗?阿拉善的发展不靠他们靠谁?


照“建议”的作者们的意愿,把阿拉善的自然环境全改变,因为它太恶劣,把这里的传统全抛弃,因为它原始落后,把这里的人民、牲畜全迁出或杀掉,以为他们是最大的包袱,这样阿拉善才能发展。

四、 前进还是倒退,是建设还是破坏
“建议”中说:“把剩余的3万牧区人口全部转移到农区(绿洲)、工业园区和城镇区。。。。。。过渡到现代化的集约型舍饲和半舍饲。。。。。。实现全盟休牧。。。。。。是对中国乃至世界防治荒漠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一大贡献”。“无数事实证明,面对荒漠化的残酷现实,自然恢复的力量是强大的和无限的”。“山羊圈养不成问题”,“为什么不宣传阿拉善骆驼对草场植被的破坏最大、最惨呢?”“对于骆驼。。。。。。象牛、马一样可以舍饲”。“下工夫建设好生态农业区”。“本意见专讲生态问题”。


这就是“建议”中要求盟委做的一切。把牧民都集中起来变成农民,把骆驼杀掉或变成猪,进行舍饲,过渡到现代化、集约化。为了防治疫病,欧洲先进国家如德国,又从牛圈中把牛放出来,甚至连猪都改为放牧,说是放‘幸福猪’。我们圈养的羊如何呢?首先没了吃百样草加上运动的羊肉味道,也就失去了特色和优势。圈养的山羊老长蹄子不上膘,即使放出来也不会走长路了。不受孕,怀上胎的难产,产下的羔子成活率低,要是如此何必养羊,就养猪算了。把草场围起来恢复是全靠自然力吗?不是,是把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有蹄类排除在外,是比过牧还甚的人为干扰。过牧仍然是开放的生态系统,各成员都在。过牧和禁牧走了两个极端,对草场都不利,在适度的情况下,牲畜对牧草是有利的,也是必须的。阿盟荒漠围了短短几年,发现梭梭还不如外面的好,老鼠大量繁殖。对于草场的评价不能只看植被,要看生态系统各成员包括牲畜、动植物和牧民的协调。
转移后的牧民真的富起来了吗?90年代中期阿左旗板滩井转移的牧民大部分已返回原乡。塔木泰尹布尔向乱井滩搬迁的牧民80户,其中蒙古族全部返回。对牧民进行的无记名测试中,98份答案,对禁牧满意的4人,基本满意23人,不满意68人,占69.39%,对搬迁转移政策满意的3人,基本满意的19人,不满意的69人,占70%。测试中牧民喜欢干的工作,放牧占90%,最能干的工作放牧占95%。向农业开发区转移的牧民没有一户是成功的,成了生态难民。近年来在政府门外上访静坐的人群,成了阿盟的一道风景。这就是破除传统树立全新的生态理念,就是与众不同的特殊政策和行之有效的措施。


再看阿拉善绿洲农业开发区是怎样维持的,如查汉滩绿洲,最佳的高效节水农业,澳大利亚援助项目,最佳方案是亩产700公斤玉米。用1000公斤深层地下水,换来1。8公斤玉米,这样的产出在河北省可以全靠或基本靠天然降水就可以取得。为了得到这点收成,造成地下水污染,20年来地下水位下降了6。1米,已危及到远距离的吉兰泰盐池,假如产出的不是玉米,是黄金豆,还可考虑,用这些玉米再喂舍饲的羊,那一斤羊肉,用多少水才能换来!我们的地下水就这样不值钱吗?我们就一点也不为阿拉善的未来、我们的子孙们着想吗?


这仅剩的3万牧民中,有一个伟大民族的后代,土尔扈特蒙古族从伏尔加河回归祖国,曾付出惨重的民族牺牲,是蒙古史中最悲壮的一幕,当时满清把一部分安排在甘肃从事农业,他们不愿丢弃自己固有的游牧传统,满清政府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安排在额吉纳,可是这个饱经苦难的民族的后代,在21世纪,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又被人说三道四,不得不又一次即将全部离开先辈们奋斗来的天然草场,从事祖辈不情愿的农业。


阿拉善的优势是什么?是天然的荒漠生态系统,是古老的传统和文化,是勇敢智慧的人民。阿拉善最缺的是什么?是水,最适合的事业是什么?是以骆驼为主的游牧畜牧业,最不适合的是什么?是灌溉农业。“建议”的作者们打着黄河、文化、生态的旗号,不知“建议”体现了多少文化、又有多少生态。

五、 什么是阿拉善的最佳选择
在蒙古高原干旱区,发展所谓集约化农牧业、舍饲,这类事情不知重复过多少遍了,几乎没有一个成功的先例。这并不是什么新的独特的举措,反而是陈腐的甚至是倒退的,是被历史证明事实证明是错误的。同类事情也曾发生在非洲,联合国为改善北非居民的生活,重点投资项目,也不外日我们现在所做的,定居、舍饲、品种改良、种树种草、发展农业,有的作的还不错,正象澳大利亚援助阿拉善项目那样。其结果反而造成了荒漠化扩大,不得不停止项目。最后得出结论:撒哈拉沙漠南侵的主要原因,是硬性改变了当地居民固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治理荒漠化的前提只有把权利全部交还给当地居民。联合国教科文一位前领导人曾讲过:“真正的发展是建立在固有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发展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还要考虑文化效益、感情和其他,保护和评价自然环境要考虑生态系统各成员的协调。“建议”中埋怨“为什么不宣传阿拉善骆驼对草场植被的破坏最大、最惨重呢?”我反问,为什么不宣传传统的骆驼放牧,保护了阿拉善草场呢?我不知道作为文化、经济、生态研究会,怎么对当地的生态文化经济传统、群众经验、生态学原理如此不顾,又如此憎恶。你们主张把仅剩的3万伟大民族的后代移出故土,断送传统文化,就不怕受到全国全世界人民的谴责吗?就不怕后人算老帐吗?


阿拉善是块宝地,贵在完整的荒漠生态系统,古老的传统文化,贵在以双峰驼为主的游牧畜牧业,过牧和禁牧两个极端均不利。水是干旱区的命脉,一切靠消耗大量水的事业都将带来更大的生态灾难。大地母亲和劳苦大众养育了我们,背叛他们等于犯罪。阿拉善的发展不能背离荒漠化的生态特点,不能背离传统文化,不能背离广大群众。由于阿拉善的特殊性,不能盲目照搬和效仿其他地区,特点就是优势。阿拉善发展的最佳选择来自当地的人民群众,和与群众融为一体的干部。


上述是我的一些看法,可能言辞有过,但还难以掩盖我的担心。希望各级政府会认真吸收教训,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关于改善自然环境的问题,主要不在于对自然环境的某些环节和地块下很大工夫,而是建立恢复和完善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融为一体的和谐社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