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莫勒
满洲兴安省蒙民厚生会是专门办理蒙民社会福利事业的组织机构,虽存在仅六年,但在促进蒙旗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提高方面有所作为。本文试图对其历史及作用作一初步研究,畏限于资料和学识,疏漏难免,望识者指正。
一.蒙民厚生会成立的历史背景
自清末内蒙古东部盟旗大规模放恳后,随着内地满汉商民大量移入,原哲里木盟十旗及邻近各旗境内新增设了不少府厅州县,以管理满汉商民和开垦地区。按照放荒规定,放垦地区的土地所有权仍归蒙旗所有,满汉商民只有耕种收益权。故各蒙旗在境内厅县都设有地局,派专人负责征收按规定劈分给蒙旗的租税,而且放垦设置地区的蒙古人仍由原蒙旗管辖。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伪满时期。
满洲初年,因忙于“建国肇基”和笼络蒙古人的需要,日伪当局无暇也无意改变这种状况。以后,随着政权的巩固和强化统治的需要,以及旗长制实行后,世代独占蒙旗地权的王公札萨克的统治地位逐步被知识分子出身的蒙古族新官吏所取代,改变现状的条件业已成熟,日伪统治者便开始以高压和赎买手段来剥夺蒙旗垦地的所有权及租税收益。1938年夏,日伪当局以“贯彻国民经济制度统一,平衡全国财政预算收支问题”为由,由兴安局出面,召集原哲里木盟10旗和依克明安旗共11旗蒙古王公、旗长和知名人士到长春集会,迫使蒙旗将奉天、吉林、龙江、滨江四省内新京(长春)、四平街、法库、康平、昌图、双山(双辽)、辽源、梨树、怀德、九台、长春、长岭、乾安、农安、德惠、景星、泰东(泰来)、大赉(大安)、镇东(镇赉)、白城、洮南(洮安)、开通、瞻榆(通榆)、醴泉(突泉)、依安、克山、克东、拜泉、林甸、泰康(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安达、肇东、肇州等2市32县境内的垦地所有权奉交伪满皇帝溥仪即收归国有,时称“开放蒙地奉上”作为补偿和安抚,日伪政府除发行600万元的旧蒙古王公裕生公债存入满洲中央银行取息,以保障蒙古王公们的生计外,[1]还从1939年起,每年由国库拨发给蒙旗300万元补助金,其中一半作为有关各旗的行政补助费;另一半作为“厚生”(意即“改善生活”)资金,用于蒙旗的建设及举办改善蒙民生活的事业。此外,作为表彰,还发给了50万元的“事业纪念费”。[2]于是便有了财团法人蒙民厚生会之设。
二、蒙民厚生会的成立及其组织
1939年上半年,兴安局、兴安各省长官和有关11旗旗长经过多次会商,并与伪满有关当局接洽,决定以50万元事业纪念费作为财团法人蒙民厚生会的基本财产,每年150万元的厚生资金作为事业费。[3]6月将该会成立所需的所有立法手续办理完竣。[4]所谓财团法人,是指蒙民厚生会是谋取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由资助财产集合而成立的,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5]由于有11旗多隶属于兴安南省,兴安局便决定将蒙民厚生会设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由兴安南省主持办理。兴安南省遂召集有关蒙旗旗长开会,指定由兴安南省民政厅长玛尼巴达喇为组长,具体负责筹备,民政厅文教科长达瓦敖斯尔、地方科长孟和济亚、权业科长额尔赫谟为组员,负责起草蒙民厚生会的全部事业计划。[6]经过一番努力,大约在七八月间,蒙民厚生会已除具规模,并以万元之价购定会址(原警察局二层小楼,在王爷庙车站东侧),还四处联络,招聘职员,最终于9月20日正式成立,开始工作。[7]该会是理事会负责制,理事监事评议会最高权利机构。每年开会一次,主要审查上年度工作情况并审议下年度的事业计划。理事长由兴安南省省长寿明阿兼任;玛尼巴达喇免去民政厅长之职,任专务理事;[8]蒙旗旗长是理事监事会的当然成员;凡兼任理事、监事,不另支薪,理事监事评议会下设有总务、事业二部,具体负责会内各项事业的推进。部下设课,课下设若干系,分工明确,各有专责。总务部下设总务、会计两课;部长田口义男(原科左中旗日本参事官),总务课长先后为白福涛(蒙古名乌力吉),韬德弼和;会计课长河上(日本人)。事业部下设教育、社会、产业三课;部长先后为郭亚廷(内蒙古体委原副主任哈斯巴塔尔之父)、哈斯巴特尔(汉名白云航,喀喇沁人,原教导团团长,退役),教育课长先后为仁钦莫德格(汉名吴裕民,原科左中旗文教股长)、特木尔巴根,社会课长保定(呼伦贝尔人),产业课长由玛尼巴达喇的秘书张庆林代理。大约在1940年还成立过技术养成课,课长由铃木XX(日本人,原日军少校,后被招回部队)担任,后由教育课长仁钦莫德格兼任,该课后被裁撤。该会职员共约四五十人,蒙古人、日本人约各占一半,汉人极少,大多在总务部打杂。日本人的流动性很大,人员经常变动。[9]
三、蒙民厚生会的活动
该会首先于8月15-16日召开了第一次评议员会议。除全体评议员外,理事长寿明阿、监事都间观三(兴安南省次长)、兴安各省民政厅长及各旗参事官等40余人出席了会议。[10]会上研究通过了事业计划和150万元的年预算。计划分文化、产业、社会卫生三部分,大要如下:
1、文化:1)自康德六年(1939)起7年内,每年在兴安各省管辖内设立60所国民学校及国民优级学校,年预算约45万元。2)向满洲国内、日本及关东州各大学派遣留学生,年预算5万元。3)积极谋求普及蒙文,并统一学制。
2、产业:1)本年度约以40万元充作贫民开垦助成费。2)在13年内贷予家畜、配给及改良农具、配给手工业机器,补助一般中小农民的生活。3)在王爷庙设立产业技术员养成所。
3、社会卫生:1)设置巡回医疗班,本年度预算54000元。2)培养卫生技术人员。3)设立助产医院。4)培养助产士。5)设立喇嘛医讲习所。6)实施种痘防疫。7)宣传普及卫生思想。8)设立贫民习艺所。[11]从计划内容来看,蒙民厚生会不仅志向远大,而且对当时蒙古民族的经济文化实况有清醒的认识,故举措多切中要害,务实可行。虽然以后的实施与计划不尽相符,但作为努力的方向和任务,该计划基本上得到贯彻执行。
该会虽然仅存在了六年,但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主要事业如下:
1、开办学校:1)王爷庙私立育成高等学校,1939年创办,初名私立育成学院,学制4年。2)王爷庙蒙民习艺所,创办于1940年,是初级职业学校,专门招收贫苦失学的蒙古青年,主要教授革、纺织、木工等生产劳动技术。每期学生约70名左右,衣食宿均由所内供给。[12]3)私立伊胡塔产业技术学院,1940年创办于科左后旗甘旗卡,次年迁至伊胡塔。该校以促进蒙古民族传统畜牧业的发展和畜牧兽医人才及管理人才为宗旨,学制3年,每年招收一班,约50人左右,衣食宿均由所内供给。学院长由玛尼巴达喇兼任。[13]4)王爷庙蒙民识字馆,约1940年以后创办,地址在蒙民厚生会东面不远处,教师阿优尔,主要举办短期扫盲班。[14]
2、资助教育事业:1)无偿地为有关蒙旗每旗盖了一至两所国民学校或国民优级学校,并配备有全套桌椅设备。所盖校舍大都是宽敞的砖瓦房,条件颇佳。[15]例如:科左后旗四布奎国民优级学校有“砖房40多间,用作6个教室、1个大办公室、5间宿舍外,还空闲10余间”。[16]2)1940年,投资70万元,在王爷庙帮助兴安南省建立了巷安医学院及附属医院。[17]3)对整个兴安省内的蒙古族学生,无论是小学、中学、职业学校、大学或留学生,均发放数额不等的助学金。[18]例如,兴安南省王爷庙临时初等教育教师养成所和兴安南省立兴安实业女学校的《康德七年度(1940)学生募集要项》中就分别载明“蒙系学生补助金由蒙民厚生会支给”、“补助金有自蒙民厚生会领取津贴之希望”。[19]据1942年的统计,该会给赴日留学生和在国内中学以上学生发放补助金的人数已多达959人。其中留日的专科和大学学生有33名,中等学校学生47名;国内专科和大学学生64名,中等学校(蒙古专科中学)学生815名。[20]该会还制定有《学资贷与暂行规程》,对在中等以上教育设施内受业的因家境贫困而无力升学的蒙古族学生或本会派遣生贷放学费,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21]4)向日本和伪满兴安省外各地大力派遣留学生。该会认为要想使蒙古文化得到繁荣发展,培养人才是关键,而且首先应该重点培养师资、农畜产、医术等方面的人才。遂于1941年制订了派遣留学生的五年计划,并多方设法努力实施。其中选派赴奉天(沈阳)同善堂助产士学校和四平助产士学校的女学生,一切学费均由会内支付。在该会的努力下,蒙古青年升学深造的热情高涨,1943年申请留学的学生人数多达300余人,比以往增加了4倍以上,而且素质亦有所提高。[22]1942年至1944年间,还每年出刊一期《蒙民厚生会留学生会报》(日文)以反映派遣留学生工作的进展,并“给留学生们一个锻炼发表的机会”,“考查他们进步的状态”。5)每年表彰并奖励蒙古族优秀教师。[23]6)补助对培养蒙古族学生有所帮助的私立蒙古实务学院(日本人创办)、东亚育英会、哈尔滨蒙古学生住宿所等协作机构。[24]
3、社会方面:1)设立开垦部落(即开垦村落),拨出田地、农具及生活用品等,来安置贫苦蒙古农民。[25]2)在各旗建筑并开办助产所,由培养出的助产士主持接生工作。[26]3)捐款15万元,帮助建筑成吉思汗庙。[27]此外,据《兴安蒙古》(日文)等文献记载,该会还从事过表彰优生儿、救济贫民、军用救护、辅助喇嘛事业等活动。但询诸故老,或不知晓,或加否定,尚难明确。
4、文化方面:1)1941年,与蒙民裕生会共同投资80万元于新京(长春)创办蒙文翻译馆。该馆以启蒙蒙古文化为宗旨。主要工作是搜集和编译蒙文图书,以供蒙古民众阅读。馆址在新京永长路124号的一幢楼房里。[28]馆长为东蒙文化闻人克兴额,馆内职员有喇希僧格(韩铭卿)、特古斯布彦、巴图敖淇尔等。所出图书现存有《常识百题》、《吕近溪先生四言小儿语》、《初学文鉴》、《蒙文虚字指要》、《吏治辑要》、《春联》等。2)资助以继承和发扬蒙古民族文化遗产为宗旨的新闻文化机构新京青旗社和开鲁蒙文学会。[29]由于资料的限制,我们还无法详细描述蒙民厚生会的全部活动,但它着力最多,收效最大的无疑是文化教育事业。
四、对蒙民厚生会的认识
诚然,蒙民厚生会是“蒙地奉上”的产物,其诞生也确实的日伪当局对蒙旗安抚的需要。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我们不应该忽视另一个方面—蒙古族人民振兴、发展本民族的意愿和努力。在蒙民厚生会即将成立时,日本人主办的资深报纸《盛京时报》就明确报道说:政府之所以计划办理蒙民厚生会事业和成立蒙民厚生会是“应蒙民大众之热望”。[30]在蒙民厚生会供职的日本人田口义男也承认:“蒙民厚生会之创设,虽具种种政治的意味,然由客观必要性观之,蒙古人自体早有自兴之气焰矣”。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反映蒙民大众这种意愿的,只能是那些虽在日伪政府担任要职,但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蒙古族知识分子了。据当时参与蒙民厚生会成立工作的达瓦敖斯尔先生推测,其核心人物很可能是博彦满都和玛尼巴达喇等。[31]不仅如此,蒙民厚生会的活动基本上也是按照蒙古人的意愿来进行的。首先,由于该会是社会福利机构,而且成立背景特殊,故其领导权始终由蒙古人掌握,日伪当局不大过问。会内虽日本籍职员教多,但仅起监视作用,防止有人“图谋不轨”,并不干涉会务。其次,由于该会能为蒙古民族的发展做些事实。而且是企业性质,待遇较高,故会内各级职员大都干劲十足,工作颇有成效。前所述及的大量成绩既是最好的证明。特别是该会不受狭义的地方观念束缚,对有关11蒙旗以外的各地蒙古族学生发放助学金做法,充分反映了蒙古族大众振兴全民的意愿。
总而言之,抛开政治因素,蒙民厚生会的成立及其作为,体现并证明了以蒙古族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广大蒙古族人民振兴和发展本民族的意愿,它的历史作用和功绩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参考文献:
[1]《盛京时报》康德5年(1938)10月18日晨刊第2版“旧蒙古王公奉上书之奉上地域计卅二县”。
[2]《盛京时报》康德5年(1938)10月15日晚刊第2版“张总理大臣指示”;《兴安南省公报》第35号,康德6年(1939年)2月10日《旧蒙古王公裕生公债发放规程》。
[3]日文《兴安蒙古》(满洲事情案内所,1943年)第103页称,有关12旗“每旗捐款50元,总共600元,加上政府资助的50万元,合计为50万元零600元,以此作为基本财产”。原蒙民厚生会职员今年86岁的金墨言生对笔者说:所谓基本财产50万元,即开办费。而每年各旗捐50元之说颇为荒唐,因为区区50元对建立蒙民厚生会这样一件大事来说,是杯水车薪,毫无意义。
[4]《盛京时报》康德5年(1938)10月15日晚刊第2版“兴安总裁谨话”。
[5]《盛京时报》康德6年(1939)6月23日第5版“财团法人蒙民厚生会将成立”。
[6]阎建国等主编《中国法律实务大全》第14、15页,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出版。
[7]达瓦敖斯尔先生访问录,1986年。
[8]达瓦敖斯尔先生访问录;金墨言尔先生访问录,1998年5月23日。
[9]金墨言先生访问录;涂波等整理:“蒙地奉上与蒙民厚生会”一文(见《内蒙古文史资料》第34辑《伪兴安史料》,1989年)关于该会组织机构的记载多有讹误。另外《兴安蒙古》(日文)第103页称该会除总部外,还设有新京及其它支部长。而金墨言、达瓦尔敖斯尔两先生均明确说从未闻设过支部。金先生推测:也许为工作便利,为11旗外某些地方或机构的关系官员虚拟此名义,实际并无任何机构。
[10]《盛京时报》康德6年(1939)8月26日第5版“财团法人蒙民厚生会召开评议员会议”。
[11]《盛京时报》康德6年(1939)8月31日晚刊第2版“蒙民厚生大会在王爷庙开幕矣”。
[12]《兴安盟志》第23编教育科技,第918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另外,《兴安蒙古》(日文,1943年)第104页称该会还办有满洲里蒙民习艺所。但达瓦敖斯尔、金墨言两先生均称未闻有此事。
[13]刘宝玉:“忆伪满伊胡塔产业技术学院,见《科左后旗文史资料》第3辑,1990年。”
[14]金墨言尔先生访问录。
[15]达瓦敖斯尔先生访问录;金墨言尔先生访问录。
[16]朝格珠门斯勒:“回忆伪满吉尔嘎郎小学和四布奎小学”,见《科左后旗文史资料》第3辑,1990年。
[17]《盛京时报》康德7年(1940)12月19日晨刊第2版“在王爷庙新设兴安医学院”。
[18]金墨言尔先生访问录;朝格珠门斯勒:“回忆伪满吉尔嘎郎小学和四布奎小学”,见《科左后旗文史资料》第3辑,1990年。
[19]见《兴安蒙古》(日文)第104页,满洲事情案内所,康德10年(1943年)。
[20]《大青旗》(蒙古文)第一卷第一号第10页“蒙民厚生会发放助学金之学生数”,康德10年(1943)1月。
[21]《蒙民厚生会留学生会报》(日文)第2号第114页“财团法人蒙民厚生会学资贷与暂行规程”,“留学生派遣概况”,1943年。
[22]《蒙民厚生会留学生会报》(日文)第2号第114页“财团法人蒙民厚生会学资贷与暂行规程”,“留学生派遣概况”,1943年。
[23]金墨言尔先生访问录;朝格珠门斯勒:“回忆伪满吉尔嘎郎小学和四布奎小学”,见《科左后旗文史资料》第3辑,1990年。
[24]见《兴安蒙古》(日文)第104页,满洲事情案内所,康德10年(1943年)。
[25]金墨言尔先生访问录。金先生还具体指出:已故中共内蒙古党委副书记杰尔格勒的父亲金海田就是科右后旗某地开垦部落的农民。
[26]金墨言尔先生访问录。
[27]涂波等撰写:“乌兰浩特成吉思汗庙”,见《内蒙古文史资料》第34辑《伪满兴安史料》,1989年。
[28]《盛京时报》康德7年(1940)12月9日晨刊第2版“蒙文辑译馆明春三月开馆”。
[29]《兴安蒙古》(日文)第104页。
[30]《盛京时报》康德6年(1939)7月8日第5版“蒙民七十万福音,设置蒙民厚生会”。
[31]达瓦敖斯尔先生访问录;金墨言尔先生访问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